中国自古文明古老,在各个时代一直有着对药法文化的传承,以及普及与实践的推广。古人通过养生宣传和宣传方剂来解决当时健康问题,这更加考验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胃苓汤”的方歌就是其中体现。
胃苓汤,也叫除湿胃苓汤,是中医养生学中常见的一种汤方,常用作为消湿除痰、健脾养胃等所病人。据史料记载,最早关于它使用记载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灵枢·发汗篇》,在宋代则又被写入了《本草纲目》。此汤方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当时主要用来治疗发热、热毒等疾病,后来在唐宋两代,由宋代刘普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得到具体的介绍。
《本草纲目》记载:“湿热泻心,若有血痰,诸药务令甘温,特当明灵六汤以投之,可清若失汤二十两,芡实二两,苓一两,拟苦杏诸实以投之,以泻血湿痰,数饮而癒,除湿胃苓汤灵还”。这一段描述了除湿胃苓汤的用药。
除湿胃苓汤的常见药材主要有苡实、雄黄、柴胡半夏、芡实、苓、白术等,应根据具体病理配伍而定。除湿胃苓汤具有“温中调血、清肝消胀、祛痰止痉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泻心、汗出烦渴、上气痞闷、血痰多风、痰满躁盛、湿气上衝导致的头痛、胃寒烦渴、腹痛便溏等症。
唐代有“除湿胃苓汤歌”,免弱汤中熔物,牺牲儿思萝卜,搏气以晶杏,畅衾以苓汝,救病以非失,送息以尿便。此文正反映了当时胃苓汤歌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细致入微地反映了中医养生文化深厚的传承。
当今,尽管在医药方面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古时候的养生保健文化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胃苓汤方歌也是其中一种,内容简练却又把养生的重点内容集中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胃苓汤是治疗湿热内蕴,清热解毒,除湿养肝等多种疾病的综合护肝健脾之味,可以益胃安脾,温中调血,清肝消痞,祛痰止痉,和血祛肝脉,养阴止热,活血活络的功效。
如今,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除湿胃苓汤”也成了一种养生必备法宝,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它不仅可以调节内分泌,促进消化,增强血液循环,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比如,今天心情低落,喝一杯胃苓汤来提神醒脑;脾胃失调,就可以喝一杯胃苓汤来改善营养吸收。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经过四千年的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及其熏陶中的除湿胃苓汤已经深深的镶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它的宣传用韵文让普通民众学会了养生的重要性,也传播着一种养生的积极心态。至于胃苓汤,是古人以美文傅诵为媒介,宣传胃苓汤的有效健康养生作用,它的意义远大于仅仅有效治疗疾病,它所灌输给民间的深沉思想,使得古代社会文化,以及“养生”体系更加完善,让后世民众以此保持健康、调整身体,实现养生益智之道。
此汤方不仅可以治疗湿热内蕴,清热解毒,除湿养肝,还可以帮助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身心的健康,让我们的身体保持最佳的状态,获得更多的养料,延缓衰老力抗疾病。古老的中医文化拥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健康及养生文化不仅包容着我们生命的发展,而且支撑着我们获得更大成就的愿望,它将深深传承在我们后代的世世代代。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多饮除湿胃苓汤,早日健康美丽。
民以食为天,食能养生,养能治病,治则不病。中医养生文化之所以驰骋千古,正是因为它将温馨养生、奥妙治病的哲理融为一体,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饮食时注重平衡,勤洗涤,秉承“中庸”的处事态度,“应不犯太极之反极”,以减少用药,增强营养,并助于增强肝脏、脾脏之功能,来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