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浅层地热能直接利用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近日,2019国际清洁取暖峰会在西安市西咸新区举行。业内专家表示,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天然热能,具有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等优势,在治理雾霾、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尤其在供暖领域,地热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全国地热能资源勘查结果显示,我国地热资源约占全球资源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每年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中深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8530亿吨标准煤,干热岩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地热能利用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替代标准煤37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400万吨、二氧化硫90万吨、氮氧化物26万吨。经济日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发电和直接利用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中温和低温地热资源则以直接利用为主,对于25摄氏度以下的浅层地热能而言,可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和制冷。
《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我国浅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直接利用分别以年均28%、10%的速度增长,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本次论坛举办地的国家级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在大规模推广分布式、“零排放”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技术。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介绍,该技术通过钻机向地下2500米深处的地层钻孔,在钻孔中安装一种密闭的金属换热器,将地下热能导出,通过水循环专业设备向地面建筑物供热。
与会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沣西新城已建成供热面积600余万平方米,2018年采暖季,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4万吨,氮氧化物减少约800吨,节省的煤炭相当于一台50兆瓦发电机组一年的消耗量。未来12座分布式综合能源供应站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规模使用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的项目,实现2000万平方米建筑物绿色能源全覆盖,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万吨,减少使用标准煤32万吨,相当于种植712万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为破解北方城市清洁供热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地热能产业正处在战略机遇期。据相关机构初步测算,地热产业将拉动直接投资4000亿元,可提供近80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地热全产业链总投资突破1万亿元。到2035年,将累计带动地热全产业链总投资达5万亿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
记者注意到,虽然地热供热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地热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是我国地热能产业扶持政策不充分。目前关于地热能财税支持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实施条款和落实细则,对优惠税率和补贴力度等激励政策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其次,多头管理是制约地热资源发展的另一因素。有专家表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3部法律涉及地热能管理,地热资源开发缺乏如风能、太阳能具体可落地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地热能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一是亟需全面查明地热能资源分布,为开发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需制定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地热能资源和取热的边界和标准。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金融资本参与地热能产业规模化开发。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地热能资源发展专项资金和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展技术协同攻关。(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何汪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在“天宫”开讲。
十年来,我国的“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创新成果世界瞩目。记者了解到,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不仅单机容量排名世界第一,还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研发、制造、安装带动了我国水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团队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千蚕基因组”),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实现了家蚕这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家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已于9日按计划完成了推进剂加注。
肇始三江、脉承金陵,120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师生着力推动农业科技领域“迭代式”关键研究。
航天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每一次航天发射、每一次航天科技成果的发布,都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塔拉滩的变迁让人惊叹,蓝色的光伏海洋,绿色的重生牧场,白色的成群绵羊……这一切,构成了塔拉滩的绿色生态风景线
项目于2021年初开始建设,工期910天,建成后将有力提高河北省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截至2021年末,从业人员超过398万人,同比增长18.5%。地理信息产业通过“数实融合”,不断催生出新服务、新业态,成为各界看好的“时空信息新基建”。
数字医疗游戏不仅可以引入最新的软硬件技术,还具有操作简便、互动性强等优势,有利于创造适合特殊患者的全新应用场景。
夸父逐日,是无数中国人自幼耳熟能详的神话。今天,神话正在变成现实——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正在试图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
喜迎二十大|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工作者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题: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工作者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天眼”望星河、“蛟龙”探深海、“高铁”驰神州、“5G”联天下……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国家发出强烈信号,澳门科研人员的能力被充分肯定,这必将鼓舞澳门科研人员努力在新时代为国家作出新贡献、创造新价值。
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发射成功 卫星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开展观测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搭载了全日面矢量磁象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和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三台有效载荷。
刘玮说:“这是对我在新发传染病研究领域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激励我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前行,勇攀科学高峰。”
2022年6月17日,一则消息引来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10月7日傍晚,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三峡水库生态蓄水达到155.08米高程,与夏季腾库最低水位145米相比,提升了10米以上。
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成立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更好地发挥计量对商用飞机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