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是中医中常见的五行证型之一,常出现如头痛、恶心、便秘、疲乏、大汗、发热、小便黄色浓状的症状,一般在春夏两季发生的较多。中医以及西医对湿热的治疗方法不同,中医重视及早祛除湿热,可分为清湿热、消湿热、清热解毒三种方法。
解湿热,是薰衣草给人以无穷的安慰,它能改善由持续高温高湿造成的疾病,所以常被用作针对湿热的祛除攻略。西洋参、生地黄、木香、细辛、大黄都是常用的清湿热药材。
西洋参又被称为“玉米草”,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排出体内的湿热,有助于改善头痛、乏力、健忘等症状。生地黄,又叫黄芪,它有清热、利尿的功效,最常用于清湿热的证型,常能顺利达到降低体温、抗菌等预期疗效。

木香,又称“珍珠母”,具有温热安神的功效,可以祛湿热,解狂热病状,调节改善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细辛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具有清凉利尿的功效,能够祛湿热,常与木香一起合用,加速作用的提高。
大黄,又称“排毒公主”,具有清热之功,有利于舒缓湿热,减轻头痛、发热症状,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宿便,清除湿热,但会降低钙质,可用细辛、黄芪等药物调补以弥补不足。
此外,还有多种消湿热的药物,如黄连、陈皮、茵陈、丹参、白芍等,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消湿热调节作用。黄连有清热和消毒的功能,可用于头痛,胸闷,烦渴,大便乾燥的湿热症状;陈皮有清热消肿的作用,可用于肝病温热症;茵陈可以清热生津解毒,特别适用于由黄疸引起的肝火引起的并发症;丹参可以理气清热,迅速缓解发热、头痛、消渴等湿热症状;白芍可以清热解毒,健胃安神,特别对内热烦躁,头痛,口渴,肩膀发酸等湿热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最后,提醒大家,中西医联合护患是最全面的护患方式,中草药治疗也有不少新成分探索,而西药在清湿的效果上也是久经不衰的一把好手,这里也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性的配合使用,以达到最理想的用药效果。